审判完陈敬瑄和田令孜后,李倚召集了一众核心僚属——高仁厚、李振、张承业,以及新近投诚并表现出色的杨晟、杨儒、山行章等人齐聚,商讨战后事宜。
李倚首先看向高仁厚:“仁厚,城内秩序恢复如何?将士可有扰民之举?”
高仁厚抱拳,声音沉稳有力:“回大王,末将已严令各部,划分区域,肃清残敌,收拢降卒。设立临时哨卡,昼夜巡防。
严禁劫掠、奸淫、滥杀,违令者已斩首数人,悬首示众,目前军纪肃然,城内治安已基本控制。降卒近三万,已分别看管,正在甄别整编。”
“好!”李倚赞许地点点头,“乱世用重典,非常之时,必行非常之法。然亦需怀柔。兴绪,”他转向李振,“安抚百姓,招揽贤才,通告诸州之事,需你多费心。”
李振早已成竹在胸,从容道:“大王放心,臣已草拟数项章程。其一,安民告示。即刻以大王名义张贴告示,言明王师乃吊民伐罪,只惩首恶,胁从不问。
废除陈、田时期部分苛捐杂税,开仓放粮,赈济城中因战火流离失所的贫苦百姓。组织医官,救治伤员,不分军民。此乃收民心之要务。”
“其二,收取贤才。西川人杰地灵,不乏贤能之士。昔日或因陈、田暴政而隐居,或因局势不明而观望。
今大王克复成都,正宜广开招贤之门。臣建议,一则,可令各州县举荐本地有才德、有名望之士;二则,大王可亲自发布求贤令,言词恳切,不论出身,唯才是举;三则,对原西川政权中,非陈、田死党,且有才干的官吏,可酌情留用,以示宽容,稳定官僚体系。
如献城有功的杨晟将军、率众来投的邓元明公,还有前番立下重功的杨儒和山行章将军,皆可重用,以为表率。”
他说着,向杨晟和杨儒等人微微颔首。
杨晟、杨儒几人连忙起身谦谢,心中却是一暖,更觉归顺明智。
李振继续道:“其三,通告诸州。即刻以大王和韦招讨、张监军的名义,向尚未明确表示归顺的西川下辖各州县发出檄文。檄文需陈明成都已克,陈、田被擒,大势已定。
责令各州县官吏,限期内上表归顺,交割兵权、户籍、图册。逾期不至或负隅顽抗者,视为逆党,天兵一到,玉石俱焚!同时,可派能言善辩之士,携少量精骑,前往各地宣谕,软硬兼施。”
“其四,上奏朝廷。此乃重中之重。捷报需由大王与张监军联署,以八百里加急,火速送往长安。